9月18日配资股票论坛,一场看似普通的股权变更悄然完成。但这个消息传出后,整个新能源圈都炸了——
赛力斯1.75亿元入股重庆蓝电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5%成为大股东。
表面上看,这就是个简单的投资事件。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赛力斯的“solo秀”,那就太天真了。
一、注册资本5亿的“蓝电”到底什么来头?
先看看这家公司的硬件配置:注册资本5亿元,法定代表人张正源,主营智能电动汽车。听起来很正常?
别急,真正的戏码在股权结构里。
穿透股权关系你会发现,除了赛力斯这个“明面股东”,背后还站着一群“隐形玩家”。农银投资、建信投资等国有资本的身影若隐若现,这些“银行系”投资平台可不是随便出手的。
毕竟,能让银行系资本青睐的项目,要么是现金流扎实,要么是前景被严重低估。
问题来了:赛力斯究竟有什么魅力,让这些“国家队”资金主动上车?
二、26.8亿现金流背后的资本逻辑
答案或许藏在赛力斯的财务数据里。
2025年Q2,赛力斯经营现金流净额达到144.4亿元。
这个数字什么概念?要知道,很多新能源车企还在“烧钱模式”,赛力斯已经实现了正向现金流。对于银行系投资平台来说,这简直是“定心丸”。
说白了,银行最怕的就是借钱不还。而一个能持续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企业,就算不是下金蛋的鹅,至少也是只健康的鸡。
但这还不是全部真相。
三、“蓝电+问界”双品牌的野心有多大?
仔细研究赛力斯的布局,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既有高端的“问界”,又有新推的“蓝电”。
这种双品牌策略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看看特斯拉,从Model S到Model 3再到Cybertruck,每个产品都瞄准不同细分市场。赛力斯显然也在学这一套。
问界主打高端智能,蓝电覆盖大众市场。
而且别忘了,此前赛力斯已经通过东风小康全资控股了重庆赛力斯蓝电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现在又搞了个5亿注册资本的蓝电汽车科技,这明显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不过,网友的调侃倒是很有意思:“赛力斯这是要‘蓝’遍天下啊!”
四、隐藏的对赌协议和IPO时间表
最有意思的来了。
像农银投资、建信投资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入股一般都会有“对赌协议”。虽然具体条款没有披露,但根据行业惯例,大概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业绩对赌:可能要求蓝电汽车在2025年前达到某个销量或营收目标;
上市对赌:很可能约定了2025年启动IPO的时间表;
估值保护:如果后续融资估值低于本轮,投资方有权要求补偿。
为什么选择2025年?因为这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时间节点。
按照工信部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0%左右。在这个时间窗口抢占市场,就是抢占未来。
五、“银行系”为什么偏爱新能源?
再往深处挖,你会发现银行系投资平台的投资逻辑很清晰:
第一,政策风向标。新能源是国家战略,银行系资金跟着政策走,错不了。
第二,资产质量。相比互联网烧钱模式,制造业有实体资产做抵押,银行更放心。
第三,产业协同。银行可以为汽车产业链提供全套金融服务,从供应链金融到消费贷款,处处都是机会。
说到底,这些机构看中的不只是赛力斯本身,而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想象空间。
六、快速扩张的另一面
当然,也有人对赛力斯的快速扩张表示担忧。
毕竟,从问界到蓝电,从华为合作到独立品牌,赛力斯的步子迈得确实很大。资本市场的钱虽然好拿,但背后的压力也不小。
关键问题是:赛力斯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目前看来,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表现还不错,但蓝电这个新品牌能否复制成功,还需要时间验证。
而且,随着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头部玩家的竞争愈发激烈,留给后来者的机会窗口正在快速缩小。
写在最后
1.75亿投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又一次资本重组。
从表面看,这是赛力斯的扩张;往深了看,这是国有资本对新能源赛道的再次加码。
农银投资、建信投资这些“国家队”的入局,某种程度上给了赛力斯“背书”。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蓝电汽车科技能否在2025年成功IPO?双品牌战略能否在市场上站住脚?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重新定义国产新能源品牌的竞争格局。
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场新能源的马拉松里配资股票论坛,赛力斯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佳成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